
「跑步唔拉筋,雙腳易變粗」究竟有沒有科學根據?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腿部的結構。人類的腿部主要分為大腿、小腿和腳掌三部分,並由肌肉、筋腱和骨骼互相連結組成。當中骨骼負責支撐身體,肌肉提供動力,因此肌肉佔據了腿部大半的體積。人體在運動時,腿部肌肉需要耗用大量的氧氣及養分,故此腿部肌肉比起其他組織含有更多血管,以傳送帶氧血液及帶走新陳代謝的廢物。
在運動過程中,大腦會借助運動神經向腿部肌肉傳達訊息,讓雙腿肌肉在正常節奏下收縮及放鬆,以產生動力去推動身體。一些比較輕鬆的運動如日常步行,腿部肌肉在休息後能自行放鬆,回復運動前的狀態。相反,在完成一些比較激烈的運動如跑步後,大腿與小腿的肌肉可能仍然處於緊張的狀態,擠壓腿部肌肉血管,使動脈的血液不能有效地流向腿部。同時也會增加腿部靜脈中的壓力,使血液無辦法正常快速地回流心臟。因血管組織有一定彈性,腿部充血會增加腿部的容量,而顯得比平時粗。但這種體積增加是短暫性的,並不像肌肉纖維因鍛鍊而增生。因此在運動後適當地拉筋能放鬆肌肉,令肌肉內的血液流動保持暢通,減少出現因血管受擠壓而增加體積。在運動前拉筋亦可以有效增加腿部血液的供應,減少因運動而引發腿部抽筋,或關節不適。
其實進行任何運動之前都必須熱身,運動後都要做放鬆運動,而拉筋是熱身及放鬆運動中不可或缺的。不同的體育運動對熱身及放鬆都有不一樣的要求。一般而言,運動前後的拉筋必須注意三個重點。
- 越是激烈的運動,拉筋的強度也應提昇。
- 拉筋必須針對運動中使用較多的肌肉而進行。
- 在慢跑5分鐘後才拉筋可達至最佳效果。
市民亦可以諮詢註冊物理治療師,以進一步了解相關運動要配合哪些拉筋的動作,從而避免肌肉抽筋及過度緊張。
鄭金坤博士 物理治療師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,曾服務於威爾斯醫院的運動創傷組,及大埔醫院的脊椎創傷中心。現在是速健物理治療及運動創傷中心的總監,致力於臨床服務及神經痛的臨床研究。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