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指出,香港人每四個就有一個會遇上癌症,比例高達1/4,當中因病離世的佔三分之一。市民可能對它過於憂心,平時健康的身體,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惹上殺身之禍。對於可怕的癌症,大家或有疑問癌症能不能根治?有哪些治療方法?情緒與罹患癌症有關嗎?網上對癌症的解釋是否完全準確?今期小編邀請到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吳劍邦醫生,解答大家對癌症的疑問。
![]() |
情緒失落、高齡惹癌上身?
一般而言,大多數癌症與年齡成正比,即是年齡越大癌症發生率越高。吳醫生解釋:「細胞複製過程中無可避免製造錯誤或缺失。長者的基因編碼錯誤會累積越來越多,當身體不能維修好時就會發生癌症,癌細胞也會不受控制地反複增加。」一個人患上癌症之後,跟他自身的代謝水平已經沒有關係,因為癌細胞可以獨立生產和進行複製,所以代謝率的快慢並不會影響癌細胞的擴散,這也表示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機會患上癌症。臨床資料顯示,癌症與患者的心理、情緒有緊密的關係。吳醫生表示:「人的情緒會影響自身的免疫系統,從而改變對抗癌細胞的效果。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不開心的情緒,會帶來一些負面的生理作用,例如食欲不振導致營養減少及免疫力降低,因此對治療癌症有不少的影響。」癌症的成因錯綜複雜,分為先天和後天的原因,前者是由於基因遺傳,後者包括環境、飲食、污染、心情的影響。長期處於負面情緒是其中一個致癌因素,當然醫生也要結合全面的評估測量病者患癌的風險。
![]() |
甜品會致癌 癌症資訊謬誤多
現代資訊流通及多元化,隨時隨地可找到很多關於癌症的資料。吳醫生卻表示:「網上的資訊未必完全準確,有些不真實的資訊令患者延遲就醫,甚至得不到適當的治療,這可以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。曾有家人誤認為吃東西會增加癌細胞增長,尤其是糖分高的食物,還刻意叫患者不要吃過多,希望盡量餓死癌細胞。其實這些都是謬誤,網上資訊多不勝數,但是我們要對明顯不當的資訊進行篩選。」
而且不少人在查閱資訊時都會不自覺對號入座,將自身的狀況代入徵狀中,懷疑自己患上某種疾病,於是做很多身體檢查,浪費了很多寶貴的醫療資源。吳醫生建議:「如果對自身的徵狀存有懷疑,應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,不要盲目自我判斷。」
![]() |
癌症治療最前線 免疫治療增療效
現代醫療技術日新月異,癌症的治療方法也不斷進步。床最常見的是以下幾種治療方法:
一)手術治療比較適合早期或中期的癌症;
二)如果是手術不能根治的中晚期癌症,可以用傳統的化學治療(化療),用藥物將癌細胞殺死,但同時可會對健康的細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死亡;
三)放射治療(電療),利用輻射線殺死癌細胞,但是同樣對周圍健康正常的細胞帶來少量的副作用;
四)標靶藥,專門針對癌細胞的表面受體或細胞內的基因,抑制癌細胞複製,對健康細胞的危害減至最少;
五)荷爾蒙治療,用於乳癌、前列腺癌等,透過阻止荷爾蒙刺激癌細胞的增長;
六)免疫治療,是現代最新的治療方法,它的原理是揭露「狡猾」的癌細胞,讓它們無法假裝成正常細胞,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
癌症類型及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盡相同,治療方法和過程也相當繁複。對於選擇治療方法,吳醫生建議:「有些癌症可以進行幾種治療方法,我們需要結合患者的意願加以考慮。另外,如今癌症治療費用越來越高,也需要結合患者的經濟狀況。」總而言之,若患上癌症應盡早尋求專業腫瘤科醫生協助,選擇對自身適切的治療。
![]() |
肺部纖維化 口罩要旁身
這幾個月以來新冠肺炎肆虐,部分嚴重的患者更出現肺部纖維化的現象。吳醫生解釋:「肺部受感染之後,免疫細胞白血球進入受感染的組織,殺滅細菌或者病毒等外來入侵者,經過激烈的『戰爭』之後,肺部會留有一些疤痕組織,久而久之就會令肺部纖維化。」位列香港十大致命癌症首位的肺癌,對肺部造成嚴重的損害。不少人誤以為肺癌也會造成肺部纖維化。但吳醫生解釋:「肺癌不會引致肺部纖維化,而是在接受電療、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等治療方法後,所產生的副作用令肺部附近的組織受到損害,從而帶來疤痕性組織的形成或者導致纖維化。」當肺癌患者康復之後,肺功能或免疫力會相對較差,尤其是接受了肺部切除手術的患者,肺活量會大幅減弱。日常生活方面雖與正常人分別不大,但出街時應配戴口罩、注意個人衛生,以保障個人健康。
![]() |
難忘19歲患癌少女過身慘況 寄語珍惜眼前人
吳醫生憶述:「剛開始做腫瘤科的時候,急症室接收了一位19歲的少女,隨即被確診為末期肝癌患者。入院時候情況已經很嚴重,肚子腫脹得似懷孕10個月,小腿亦腫得比大腿還要粗。入院當晚已經不幸去世,她也沒有留下任何遺言。」跟她差不多年紀的孩子都享受著美好的校園時光,但是她面對的卻是生命的盡頭,令吳醫生深有感觸:「人生無常,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是必然的事,大家都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。」自此以後,吳醫生對著患者,尤其是年輕的患者,心理負擔會更重。癌症病患者要面對很多治療難關,接受密集性的癌症治療,就算康復之後也可能出現一些後遺症,所以吳醫生一再叮囑我們要更加珍惜享受當下的時光。
對於確診末期癌症,對患者來說是一件沉重、絕望的大事,但醫生卻不得不告知實情。吳醫生坦言:「我們都接受專業訓練,學習有技巧地告知患者的病情,但前提要試探患者的性格及對自身情況的理解,也要跟患者家屬商量對策。如果患者能坦然接受,我們亦會直奔主題。反之,會以比較婉轉的方法告知他們。為方便日後患者了解即將面臨的治療,
我們都會建議患者家屬有必要讓患者知曉真相。」
其實,患上癌症並不是最可怕,更可怕的是沒有勇氣去面對。對於早期的癌症,只要配合適當的治療,大部分是可以痊癒的。即使是晚期癌症,在如今醫學昌明的年代,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接踵而至。醫生們會悉心為患者施以最適切的方法,減輕他們的不適及痛苦,令他們有尊嚴地走過抗癌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