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黃伯曾因冠心病做了俗稱「通波仔」手術, 最近他跟朋友閒談,聊及「通波仔」後需服用薄血藥,並質疑為甚麼醫生沒有向他解釋服用藥物需要食物戒口,於是他在覆診時向我提出疑問⋯
「通波仔」主要是由導管方式,先用鋼絲穿過收窄的血管,再用球囊打開,其學術名稱為「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」。實際上醫生用球囊擴張血管後再植入支架支撐血管,嚴格應該稱為「冠狀動脈成形及支架植入手術」。只是「通波仔」一詞太流通故至今仍沿用。
坊間説需要戒口的「薄血藥」其實是針對心房顫動的舊式抗凝血藥(華法林 Warfarin ),作用是避免血塊在左心房內形成,繼而流上腦部導致腦缺血及中風 。 至於「通波仔」手術(支架植入)前後所服用的是屬於抗血小板藥物,作用是抑制血小板活動能力,從而避免血栓在心臟血管支架內形成,而導致心肌梗塞問題。 兩種藥物針對的問題各有不同,但因藥物副作用相似,如傷口止血時間較長、撞碰後容易出現瘀傷等。可能因為這些原因令病人誤以為抗血小板藥即是「薄血藥」。病人接受通波仔(支架植入)手術前後一般要接受一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(Dual anti-platelet agents, DAPT):阿士匹靈Aspirin + 柏域斯Clopidogrel(或替格瑞洛Ticagrelor)。
急性冠心病患者需要盡快做手術。 一般醫生會處方新的抗血小板藥(替格瑞洛Ticagrelor),因藥物無需肝臟分解,起效時間更快可短至30分鐘,在緊急手術中起著重要作用。但一般冠心病患者進行非緊急手術並不一定需要服用此藥物。因藥物藥力更強,同時出血併發症風險較高,所以醫生需要平衡風險,新藥物未必一定最好。
另外,經常有人會疑惑: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使用期是不是越長越好?其實醫生同樣需要平衡不同病人的情況,減低藥物導致血栓及其他出血併發症的風險。歐洲心臟學會於2018年推出最新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使用指引,急性冠心病患者需要服用一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,而一般冠心病患者術後可縮短至半年。 而本人亦會視乎個別病人情況,如複雜病例仍會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。
病人應遵從醫生建議服藥,如遇到出血問題要先諮詢自己心臟科醫生,切勿自行停藥。喜愛外遊的香港人切記帶備藥物跟身,並以智能電話做紀錄,萬一遺失藥物亦可在當地配藥。
謝德新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 畢業於香港大學,現為港怡醫院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及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。並獲得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、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、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(內科)等資格。 |
![]() |